楼露绮 > 历史军事 > 九五至尊 > 第2224章 无充饷之银无御敌之兵

第2224章 无充饷之银无御敌之兵(1 / 2)

第二千二百二十四章

无充饷之银,无御敌之兵

大臣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

皇上不仅要补发自己一年的俸禄。

而且,原本的津贴,还要翻倍。

这...这...

这怎么可能!

皇上对百姓,自然是极好的。

又是免赋税,又是分田地,又是免费上学,实行义务教育,还派户部的司农,到田间地头,手把手的教百姓们种植土豆、玉米、红薯这些新作物。

甚至,还要教百姓们怎么制作农家肥,怎么提升田地的肥力,让粮食增产增收。

可以说。

古往今来,从未有过一个皇上,对百姓这么好。

都说百姓愚昧无知。

实际上,百姓们的心里跟镜子一样,谁真心对自己好,谁是虚情假意,他们分的一清二楚。

在乡下,谁如果敢说皇上一句坏话,没人听见也就罢了。

若是被百姓听到,绝对会被揍的鼻青脸肿。

秦昊在民间的声望,已经到了巅峰。

说一句尧天舜日,万古圣皇,一点都不夸张。

可是。

秦昊这么做,造福了百姓,却苦了官吏。

特别是老牌的士大夫阶层。

他们一致认为,皇上什么都好,唯独有一个缺点。

就是对自己这些做臣子的,实在是太苛刻了。

原本。

十年寒窗,考取功名,入朝为官,不仅仅光宗耀祖。

而且,还意味着锦衣玉食,衣食无忧。

当然。

大夏官吏的俸禄,并不算高。

哪怕是朝中一两品的大员,一年的俸禄,也就只有几百两银子。

一个月下来,也就几十两。

至于其他的官吏,按照品级,逐步降低。

到了七品的县令,一个月也就几两银子。

如果是普通百姓,维持日常开销,几两银子是绰绰有余。

可是,一个县令仅仅靠着几两碎银,连打赏下人都不够,想要维持自己的排场,这是绝不够的。

官职越大,排场越大,那么需要的银子就越多。

如此看来,当官似乎是一个赔本买卖。

那么,几千年来,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,趋之若鹜,削尖了头,想要考取功名,进入官场,跻身士族呢?

原因很简单。

所谓的俸禄,不过是欺骗寻常百姓的把戏。

当朝一品,俸禄不过百两银子。

看起来是不是两袖清风?

百姓们知道了,是不是感激涕零,跪在地上,大呼青天大老爷?

实际上。

大夏的官吏,根本就不把俸禄看在眼里。

他们收入的大头,名为津贴。

所谓津贴,历朝历代的名字不同。

有叫养廉银,有叫饭银,有叫火耗银...

其实,本质上都是一样,都是俸禄之外的补贴。

朝中一品大员,一年的津贴,就有上万两银子,是俸禄的百倍之多。

哪怕是清官,也可以用这些津贴,购买宅邸,置备田产,雇佣仆人丫鬟,过上人上人的生活。

也正是有津贴如此巨大的利益存在。

才有那么多人,想要考取功名,入朝当官,不仅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,也是为了自己和子孙后代,能享受荣华富贵。

然而。

这津贴制度,虽然可以提升官吏们的积极性,可以让更有才能的人,进入官场。

实际上,却有极大的弊端。

且不说,高薪能不能养廉。

朝中一品大员的津贴,就要上万两白银。

所有大臣的津贴加起来,这可是一个天文数字!

这也造成了,大夏的财政连年赤字。

大夏越来越穷,士族阶层越来越富。

到了最后。

大夏既无充饷之银,亦无御敌之兵。

当年,匈奴入侵,朝中无饷。

秦昊堂堂天子,还要低头,瞧大臣们的脸色。

若不是苏晴儿主动变卖自己的金银首饰,做出表率,才凑齐了一些军饷。

大夏早就亡了!

秦昊执掌大权之后,第一件事,就是以国库亏空为由,无限期的停发大臣们的津贴。

大臣们的利益受损,当然不肯善罢甘休,屡次上奏,希望皇上能恢复津贴制度。

然而。

这些奏疏,秦昊全都置若罔闻,留中不发。

大臣们心中虽然不满,却迫于秦昊的强势,一直敢怒不敢言。

这一次。

朝廷不发津贴也就算了,连那点微末的俸禄也都不发了。

大臣们积累多年的怨念彻底引爆,事情这才闹大了。

皇上的性格,他们这些做臣子的,再了解不过。

眼里容不得沙子,他一旦认定的事,绝对不会改变。

想让皇上妥协,难比登天!

因此,他们都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,甚至有人写好了遗书,将后事托付给家人!

毕竟。

跟皇上为敌的人,从来都

最新小说: 亮剑:每个兵都了不起 朱元璋是怎么炼成的 悍明 隋唐小纨绔 抗清 舍弟诸葛亮 房穿明末,开局后门通北美 武布中华 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 超时空史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