楼露绮 > 其他类型 > 智慧解码:史籍中的智慧故事 > 第181章 昭帝明智:燕王叛乱与封国废立

第181章 昭帝明智:燕王叛乱与封国废立(1 / 1)

415、昭帝明智:燕王叛乱与封国废立

后来燕王旦又和左将军上官桀等谋划叛乱,扬言说“我是皇帝的哥哥,应当即位,大臣们要一起制止我”等等。大将军霍光辅佐朝政,和公卿大臣们商议说:“燕王旦不改过自新,行为邪恶不改。”于是审查法令,依法裁决,对罪犯执行刑罚。燕王旦自杀,封国被废除,这都如上述的策略指出的那样。有关部门请求诛杀燕王旦的妻子和儿子。孝昭帝因为他们是骨肉亲戚,不忍心对他们动用刑法,宽赦了燕王旦的妻子和儿子,免为平民。传曰“兰根和白芷,逐渐浸泡在泔水中,君子就不接近它,平民就不佩带它”,用来比喻逐渐形成的习性。

宣帝刚即位,推恩宣德,在元始元年中全部恢复封燕王旦的两个儿子:一个儿子为安定侯;立燕王原来的太子建为广阳王,以奉行祭祀燕王的职责。

三王的封国记载,旧史很详细。褚氏后来补写了封国史,册书还存在。去病提出建议,青翟上书言事。天子谦恭下士,急于求贤。太常负责礼仪,请求立齐王、燕王的封国,广大的国土,燕社只有祭祀燕王的祠庙。宵人就是小人不能接近他们,荤粥(匈奴的别名)远离边地。明智的鉴戒啊,小心防备过失。

在历史的洪流中,燕王旦的叛乱与昭帝的应对策略,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:权力的平衡与家族情感的交织。昭帝的决策,不仅体现了他的智慧,也展现了他的仁慈和深思熟虑。

首先,昭帝对燕王旦的叛乱采取了审慎的态度。他没有因为燕王旦的背叛而盲目地诛杀其家人,而是考虑到了骨肉亲情,选择了宽恕。这种做法,既体现了昭帝的人情味,也显示了他的政治智慧。他知道,单纯的惩罚并不能解决问题,反而可能引发更多的矛盾和不满。

其次,昭帝在处理燕王叛乱时,也展现了他的果断和决断。他迅速采取行动,依法制裁罪犯,使燕王旦自杀,封国被废。这种坚决的态度,有效地遏制了叛乱的蔓延,维护了朝廷的稳定。

此外,昭帝对于封国的处理也充满了深思熟虑。他不仅恢复了燕王旦的两个儿子的封地,还立燕王原来的太子建为广阳王,以奉行祭祀燕王的职责。这种做法,既体现了昭帝对历史的尊重,也显示了他对家族传统的重视。

最后,这段历史也告诉我们,权力的运用需要谨慎和明智。无论是天子还是庶民,都需要时刻警惕权力的腐蚀,防止自己陷入权力的泥潭。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地做到“明智的鉴戒,小心防备过失”。

综上所述,昭帝在处理燕王叛乱时的表现,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教训:在权力的运用中,我们需要平衡情感与理智,果断与谨慎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历史长河中保持清醒的头脑,做出明智的决策。

416、从《伯夷列传》看天道与人性的矛盾

那些学习的人记载的典籍极其丰富,但还是要考察求证于旧事。诗书虽然残缺,但虞夏的文字还是可以推知的。尧打算将天下让给许由,许由不肯接受,认为这是耻辱而逃走了。到了夏朝的时候,又有卞随、务光两个人。他们为什么也被这样称赞呢?太史公说:我登上箕山,山上好像有许由的坟墓。孔子排列论述古代的仁圣贤人,像吴太伯、伯夷之类的人,被论述得很详细。我认为所听到的许由、务光的德行至为高尚,但文字记载却见不到,这是为什么呢?

孔子说:“伯夷、叔齐不记念过去的仇恨,心中的怨恨因此很少。”又说:“他们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,还又有什么怨恨呢?”我对伯夷的心意深感悲伤,看到他们未被载入史册的轶事真情,就此写下来。他们的传记上说:伯夷、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。父亲想将君位传给叔齐,到了父亲去世以后,叔齐却要让位于伯夷。伯夷说:“这是父亲的遗命啊。”于是就逃走了。叔齐也不肯即位而逃走了。国人只好立孤竹君的次子为君。这时,伯夷、叔齐听说西伯姬昌善于养老,都想归附于他。可是等到他们前去投奔,西伯姬昌却死了,武王载着他的木主牌位东伐纣王。伯夷、叔齐叩马而进行规劝说:“父亲死了不葬,却发动起战争,能说是孝顺吗?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,能说是仁义吗?”武王身边的侍卫要杀掉他们。太公吕尚说:“这是有节义的人啊。”于是就扶着他们离去。等到武王平定了殷朝的叛乱,天下都归附于周朝,可是伯夷、叔齐却以此为耻,坚持大义不吃周朝的粮食,并隐居在首阳山,靠采摘薇菜充饥。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,作了一首歌,那歌词是:“登上那个西山啊,采摘那里的薇菜。用暴虐代替暴虐啊,还不知道自己的错误。神农、虞、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,哪里才是我的归宿?唉呀,只有一死啊,命运是这样的不济!”于是就这样饿死在首阳山。从这些看来,他们是怨呢还是不怨呢?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最新小说: 五条家禁止带球跑 百里独行 一人:我龙虎酒剑仙,一剑斩全性 你到底还有几个好哥哥 负债一亿后,毒舌发疯在直播乱杀 重生八零:恶毒舅妈拒绝炮灰剧本 窈娘 绝世唐门之龙熊斗罗 假白富美有暴富系统[穿书] 在咒回名柯的修罗场反复横跳